文化文明

“孙子兵法”

“孙子兵法” (图片1)
“孙子兵法” (图片1)
“孙子兵法” (图片2)
“孙子兵法” (图片3)
“孙子兵法” (图片4)
“孙子兵法” (图片5)
“孙子兵法” (图片6)
图片总计:6张   [ 查看 ]

“孙子兵法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,早于克劳塞维茨“战争论”约2300年,被誉为“兵学圣典”。共有六千字左右,一共十三篇。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。“孙子兵法”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,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内容博大精深,思想精邃富赡,逻辑缜密严谨,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。“孙子兵法”被奉为兵家经典。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,历代都有研究。李世民说“观诸兵书,无出孙武”。兵法是谋略,谋略不是小花招,而是大战略、大智慧。如今,“孙子兵法”已经走向世界。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,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。汉代版“孙子兵法”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。

学界一般认为,“孙子兵法”产生于中国春秋末期;亦有认为成书于战国或更后者。关于此书的作者,多认为系孙武亲著,又经后人校理。对于孙武的生活时代,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,一般认其为春秋末期人,大约与孔子同时。“孙子兵法”在产生以前,应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孕育过程。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,择其要者,应有以下几点:中国远古以来,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、激烈、多样的战争是“孙子兵法”产生的源泉;此前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,如“军志”、“军政”、古“司马法”、令典等,是“孙子兵法”跃上兵学峰颠的阶石;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,特别是关于“道”、“仁”、“阴阳”、“保民”等的理论,是“孙子兵法”形成的文化因素;崇武尚智的齐文化是培育“孙子兵法”这朵军事理论奇葩的沃土。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,则是“孙子兵法”产生的主观因素。另外,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统体思维、辩证思维、象类思维等思维方式对“孙子兵法”理论体系的构筑起了指导性作用。这是“孙子兵法”之所以产生于中国而不产生于外国,之所以产生于春秋而不产生于其他时期的主要原因。

把“孙子兵法”引向欧洲的第一人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约瑟夫·J·阿米欧。提起这个名字,清朝乾隆年间北京的官吏文人恐怕大都觉得茫然,但要说起他的中文名字——钱德明,知道的人还真不少。原来,这位1718年出生于法国土伦的耶稣会士,1750年奉派来华,第二年就被打算结交几个西洋朋友的乾隆皇帝召进京城,此后一直受到清朝的礼遇。而这个钱德明在东方古都北京一住就是43年,这期间除了传教以外,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研究中国文化上面。他学会了满文、汉文,把中国的历史、语言、儒学、音乐、医药等各方面的知识介绍到法国去,引起法国乃至欧洲文化界的广泛关注。其中最有价值的译介工作是受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时代的大臣M·贝尔东的委托,翻译的6部中国古代兵书。钱德明靠着自己在满汉语文上的深厚功底,根据一部“武经七书”的满文手抄本,并对照汉文兵书开始了翻译工作。1772年,巴黎的迪多出版社出版了这套名为“中国军事艺术”的兵学丛书,其中第二部就是“孙子兵法”。